第一次住在6平米的房间里,是在大四最后一学期实习一直到毕业后工作一年时。大四实习太忙,学校离公司每天公交车要坐2小时,地铁又太贵也没有直达,因此选择在公司附近租了一个6平米的房间,还是跟另外一个女孩合租。房子里横竖贴墙放了两个床,一个单人衣柜,就什么都放不进去了。房子800,我们一人400。她是从外地来的,在北京一个广告公司里实习的女孩。我们每天都浑浑噩噩的上班下班倒头睡觉,累得要死要活的。但那时候,我们好像谁都没觉得苦,仿佛从四人间宿舍搬出来有个两人间的感觉就已经特别好了。
后来她转正后到隔壁屋子与另外一个女孩组了一个大房间,我一个人住在6平米的小屋里。我让中介拉走一个床,腾出来位置铺上淘宝买的地垫,集贸市场买了几个架子放杂物,就这样开始了毕业转正后的生活。那时候一切开销都是为了省钱,虽然并不知道三年后我会买房。房子小一点,破一点,还是公用厕所和厨房,甚至公用的洗衣机,都没有计较过。现在回想起来,黑黑的楼道,脏兮兮油腻腻的厨房,总会下水堵的厕所,到底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在那个房间里,我买了一个二手笔记本,1200块,那是我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电脑。我开始每天晚上坐在地上,摆个小桌子,噼里啪啦的打字。那时候我妈来看我,没想到我住的那么差,还一度非常担心,我要是一直过这样的生活可怎么办。那时候的薪水不高,但有一些兼职的外块,做很多事的时候,还是会想着省钱,尽可能的不给家里增加负担。让家里给我掏钱租好房子或者买房这种事,想都没想过。相反一年还能攒几万块钱。
第二次住6平米,是毕业后住的第三个房子。三居室,跟另外两个女生一起住。我住的房间最小,也最便宜买还是6平米600块。一个床,一个写字台,一个五斗橱,一个简易布柜,一片儿暖气。在这个小房子里,我住了有两年的时间,期间写了我的第一本书《从北京到台湾,这么近那么远》,记者来我家采访的时候,都无法都站在房间里,一个人在房间,另外两个人就要到外面过道儿里去。当然,我在这里还度过了我最重要的两年工作时光,每一个来我家找我的朋友,都曾经坐在我的小床上跟我说话天南地北的聊天。
那是一个长方形的房间,热乎乎的暖气,小小的窄窄的空间,每天晚上关上门,特别温暖又安全的感觉。后来搬到隔壁的大房间里,夜里关了灯总会觉得有鬼,很害怕的感觉。直到今天,我还是喜欢小小的空间,仿佛那是只有我一个人小天堂。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6平米租房的生活了。我周围的很多年轻人,一毕业父母就给掏钱租好了一个月好几千的房子,或者干脆直接买房了。很多人问我,刚毕业薪水太低租不起好房子,不让父母帮忙该怎么办呢?我倒是觉得,每个人都应该体验一次,哪怕就一次,离开父母的支援,过过捉襟见肘的生活,这样你才会明白,父母赚钱的不易,以及如何在困窘的日子里,合理的分配自己的资源,并锻造自己好好生活的能力。我由衷的佩服一种人,就是那些网上经常有的,将破旧的房子改造成温馨小屋的人,我觉得他们这样人,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
还有很多人问我,那你觉得年轻人应该买房吗?很久以前,我也觉得把几百万扔在房子里不值得,但后来我觉得人的想法是会变化的,因为每个人的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像小时候我们不会花几百块钱烫头发,但长大以后就会了。人的物质需求都是跟随经济、时代以及视野的变化而变化,不可极端的断言。买房子,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不要因为自己的欲望把全家人未来20年都拖下水,也不要因为太过小心翼翼而错失了好机会。
前几天看一个文章,说某个电视台的房屋改造节目里那些被改造过的房子的主人,几个月后再去回放他们,发现当时改造的焕然一新的房子,又被重新堆上垃圾。新盖的阳光房里都是杂物,各种机关的巧妙设计点根本没有被使用。感觉仅仅是节目上表演了一下感谢和惊奇,然后又回到了以前乱糟糟的生活里。每个人都想要大而漂亮的房子,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这样房子里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学会好好生活,是一门必修课,而并不一定要在一个怎样的房子里。租来的小房子可以过的其乐融融,全款买下的豪宅也可能会天天干架。
虽然我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但还是会情不自禁的翻翻各种租房信息。看着那些比我当年条件好很多的单间出租,总有一种冲动想要去住一住,没租过这么好的房子。如果看到跟我当年一样小的房子,总会想起过去,不知道现在那些小房间里的人都是谁,在6平米的房间里,他们都过的怎么样。
我感谢那些住在6平米房间的日子,好像我内心的一颗宝贵的珍珠,藏在心底,记录着我最青春最努力也最穷迫的日子。之后无论我走到哪里,挣多少钱,过什么样的日子,都让我懂得珍惜,懂得生活的不易,也不断的提醒自己,那么艰苦的日子都曾毫不计较过,那么对当下越来越好的生活别再抱怨。别像一个俗妇一个天天逼叨叨挑毛病,唯有不断努力,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