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小街巷、大民生”的工作理念,坚持高位统筹,强化顶层设计。2021年,在前期开展背街小巷“五整治”“五提升”“五打造”行动基础上,落实“以人为本、对标一流、科学统筹、补齐短板”原则,持续深化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制发《成都市背街小巷环境品质提升导则》,明确实施市容秩序、市政设施、建筑立面、空间景观、街巷特色“五大品质提升”,背街小巷品质提升工作更加科学有序。
坚持设计先行,注重美学运用。因地制宜对示范街巷进行主题定位,通过人性化设计、高品位特色业态打造,彰显各地不同文化内涵。同时,充分发挥“美学运用”的重要作用,深挖本土文化进行规划设计,将街道塑造与现代美学相结合,通过建筑风貌提升打造、公共空间品质倍增、增花添彩生态赋能等策略打造优美街道空间,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业态、彰显成都文化内涵的背街小巷。例如成都高新区三瓦窑街、青羊区多子巷和仁厚街、金牛区群星路等示范街巷,结合区域发展规律及特点,进行了一体化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背街小巷精品街区,深受市民喜爱。
结语
立春已过,2022年的春天已悄然来临。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回家的路,不只是幸福的路、温暖的路,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走在成都最美“回家的路”上,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百业兴旺。新时代,一幅万众一心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专家点评
以民为本 服务民生 低碳出行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陈玲
社区绿道·最美“回家的路”的建设从生态群落、环境整治、生活配套、公共服务等方面都让成都的城市品质有了显著提升。
社区绿道服务民生,从市民需求出发,为周边社区居民的绿色低碳出行、买菜购物、休闲运动、邻里交往等提供了非常好的空间载体和高品质场所,形成了以人为本、便捷安全、功能复合的城市绿色慢行系统。
建议在未来规划和建设中,可进一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做精做细文化品牌,做好停车等配套规划,适度融入社区商业功能,使社区绿道不仅是社区居民幸福生活的载体,更要成为社区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实现社区绿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公园城市碳足迹的先行者
四川省植物学会专家王树椿
人一生去过许多地方,走过许多的路。让人有记忆和念念不忘的路还是“回家的路”。
特别是回家“最后一公里”的路。
这次参加聚焦成都1000条社区新绿道“回家的路”活动深有感触。
该活动既是我们“公园城市”创意活动,又是老百姓关心参与的社区活动。
“回家的路”人人都要经过,是贴近百姓生活最近路,它既是社区的路,又是大家的路,是人们共享之路。
通过活动的推进,让人们认识到我们不仅仅是访客,更是绿道森林世界的一部分。
让人们在大自然的字典里找到了自己的需要:“回家最后一公里的路”。
这次参选的路都突出了生态优先,景观多样,内容丰富,故事多多。
在回家的路上有了更多的儿童快活林,上学的路上有了自然和科学的课堂,上班的路上有了便捷的通道,广场和森林里人们享受着新鲜空气和阳光。
一段弯曲自然的母亲河流,浅滩湿地,水草花径,活水叠溪。岸上绿树成荫,乔木、灌丛、花草散发出清香的气味,鸟儿们飞来往去,这场景正是一幅“回家的路”上美丽的风景画。
公园城市正是由无数风景河流、风景道路、城市街景、宽窄街区、巷子门头、市井文化及地域风貌陈述锦官城的故事,形成了“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回家的路”正在路上,愿森林、绿水、空气,生物多样性更贴近人的生活,成为公园城市碳足迹的先行者。(锦观新闻)